在反思中成長
——專訪云南曲靖育才學校教師 鄭 霞

2013年8月,鄭霞老師大學畢業后應聘畢業到云南曲靖育才學校任教,兩年半既短暫又漫長,這里邊既有領導的關心、同事的幫助,也有自己的艱辛努力,鄭霞老師如是說。
回顧自己走過的教學之路,歡樂與辛酸同行,收獲與遺憾同在,在曲靖育才短短兩年多的時間,她逐漸成熟成長起來。說到成長,鄭霞老師談到五點:一是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,二是將感恩作為動力三是做個有心人,三是及時反思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,四是總結經驗,梳理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管理方法,五是將愛心化作耐心,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。
鄭霞老師說:“2013年8月24日我來到了學校,那個時候一片迷茫,面對陌生的環境,,陌生的教學職業生涯不知該從何做起,然而,從那一天起,我對教學工作總是以虛心、認真、踏實的心態面對。每天一如既往的認真工作,教師是一份平靜而淡薄名利的職業,教師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,心態決定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工作業績。”
學校非常信任鄭霞老師,三個聯考班的重任還加四(2)班的班主任,她擁有一顆勇于上進的心,勇于受任,一路走來。她用一顆感激的心去面對,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將感恩化作動力,以優秀的成績面對教學的挑戰。2014-2015學年期末考試鄭霞老師所教的三個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,四(2)班考出96.39的成績。
回顧自己的成長,鄭霞老師動情地說道:“我覺得自己愿意付出,是因為領導對我的信任,同事們對我的幫助,學校為我提供了成長的平臺。我今后還會更加努力,為學生,為自己,也為別人,為學校。”
作為一名教師,成長=經驗+反思+學習。我們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學行為,從教材解讀與設計、教法與學法的選擇、課堂細節的處理等層面去反思。作為日常的教學,鄭霞老師常常用這樣的幾個問題去反思自己的教學:這節課,我投入激情了嗎?對教材的解讀,有更恰當的角度嗎?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可測嗎?這節課中最難忘的一個細節是什么?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么?如果重新來教這節課,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?反思的深度,決定著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。
“也許因為自己在教學上是從一個新手、從一個幾乎什么也不會的“差生”著手工作的,我覺得自己能理解在學習上暫時落后的孩子,所以在我的眼里沒有差生。我耐心地教育每個孩子,即使孩子一時不聽話、不認真學習、不完成作業,我也在生氣與傷心之后,繼續細心地關心他們,很少發火。有一天,六(2)班的楊程鵬同學問我:為什么他們多次不聽話惹我生氣、傷心了,我仍然對他們那么有愛心?楊程鵬同學就是一個習慣較差、極端厭學的孩子,但我一直緊抓著他不放,不斷找他談心,陪著他背單詞。最后他的成績提高了,習慣也慢慢變好了,上課專心了,作業認真了,成績進步了,他自己高興,我也感到極大的欣慰。
“教育是長期的工作,教學成績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每個教師都必須要做好“長期作戰”的心理準備,把愛心變為耐心,我想每個學生都會成長起來,取得優異成績,每個老師都會有幸福感。”
學海無涯,學無止境。教學不僅是一種工作,還是一種學術行為。作為教師,必須不斷反思自己,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投入工作之中,也許才會取得無愧于心的成績。我們堅信,一路走來,鄭霞老師一定會真正成長起來,明天會更好。
(李少龍/文圖)

